出士兵出城背墙而战。
同时,要是城墙失守,防守方的军民一般也就斗志全消了,高喊着“城破了”就开始四散而逃,彻底宣告失败。
西式城池在保护平民这方面的问题稍小一些。
虽然西式城池里面也会生活有一定平民,但数量远远不如中式城池中那么多,动不动就几千几万几十万的,所以西式城池往往不会把主要兵力、人力物力放在城墙上,而是放在城内的各处塔楼、堡垒之中,哪怕城墙失守,进攻方去祸害平民了,守军也不会管,依旧会坚持战斗。
同样的,因为没在城墙上费太多人命和物资,塔楼、堡垒会更坚固,防御力会更强,守军也可以支撑更长时间,能多一些等到救援的希望。
而正经的日式城池则完全没有这方面问题,因为他们压根儿不会把庶民放在城内,就扔在城下町爱死不死,整座城完全是服务于军事用途的,是用来保护大名武士的,防御重心也因此有所改变:日式城池的防御重心是道路。
日式城池大多会依山而建,至少也会找个大点的丘陵,以织田信长刚修筑的小牧山城为例,环绕山脚的是一圈壕沟和粗木木栅墙——壕沟原本是准备建护城河的,只是有点赶工期,最后放弃引水,改成了壕沟。
粗木木栅墙上开南北两道门,以供后方运送物资和向北攻击。其后沿山道而上,沿路筑有十余处岩砦箭塔,互相支援,互相保护,完全控制上山道路,而其间,则零零散散分布有武士屋邸、足轻长屋、马厩、仓库等设施。再往上快到山顶处,则再有一道壕沟和城墙,其后就是织田信长的家宅——一座小型火山灰水泥堡垒,以及延伸到山脊上的数座五米以上的望阁,以控制通往山顶的道路。
不算荒子城那种因为拓荒才由家宅慢慢扩展而成的“城”,正经的日式山城大多都是这般模样,你单纯攻破第一道城墙没用,你还要顺着道路一路攻到山顶,沿途要被守军或明或暗,各种乱七八糟的防御设施攻击,一路上被反复消耗。
守军则会且战且退,慢慢退入到山顶家宅之中。
很多时候,这时攻守之势就变了,进攻方损兵折将、灰头土脸爬到山顶,一时处在强弩之末,搞不好被反冲一波就全军崩溃,怎么爬上山的就怎么滚下山。
像是织田信清的犬山城也是差不多的配置,织田信长就是以外交手段近乎隔绝了犬山城的所有支援,但依旧一直在给织田信清机会,没有发起强攻,就是因为强攻这种大型山城太麻烦了,极容易伤亡过大,还很容易被防守方反败为胜。
或者要像竹中半兵卫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6页